導讀: 人生的競技場從來就不是單項賽,你不可能獲得所有項目的高分,一切的煩惱在于人際關系。
我的朋友Zara一直是個自律的人,作為成功的都市金領,形象,幾乎很少壞習慣,她一直奉行:自律即自由,這也是keep的格言。似乎有了自律就能得到自由。
Zara前一段時間非常困惑,母親70大壽她回老家,大受打擊。她過了十年自律的生活,各方面都不錯,可是還是有很多不如意,已經30幾(好幾)了,大齡未嫁。她十年從來沒有放開大吃過,自律到刻苦,每日嚴格要求自己,工作認真努力,職位上做到500強公司BU總監,一路從零開始,拉開了同齡人一截,眼光格局是不錯。正如《東京女子圖鑒》一樣,得到了又怎么樣,似乎還是沒有過上理想的生活。自己是好象比同年齡人成功,但成功的標準是什么呢,她大齡未婚,30歲前父母還以她事業為榮,現在只為她大齡未嫁而憂。在老家,同學親戚朋友也不再羨慕她的成績,友好的為她擔心,語氣中流露出關心和同情,不友好的眼光中透著幸災樂禍。
她說,我也想懟回去,這是我的生活,我想怎么過就怎么過。可是父母親友又沒有做錯什么,他們也沒有逼我,甚至沒有說為我好,希望我怎么樣,只是我真是莫名的愧疚和有失敗感。
從事業上來說,她位置越高,朋友越少,朋友們都有自己的重心,她的下屬和她距離越來越大,無論從經濟地位,還是眼光格局,差異太大,其它的朋友,一般和她同齡的,即使也有未婚的,事業經濟大多遠不如她,消費觀念和檔次就完全不一樣,以前的同學,紛紛有了自己的家庭,生意場上的合作伙伴,可以當朋友?唯一可能還談得來的就是我了,大家都很忙,還很難見個面。
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,她在自己日常環境中自信的支撐,事業的成功,美好的身材,換到父母那兒,大齡未嫁就這一點就讓她的自律和成功,一文不值。在人際關系上,找一個深入點的朋友都非常困難,你的成功,根本與Ta們不發生關系,有關系的那些人離你物理距離近,心理距離遠。
Zara有些沮喪的問“到了一個層級,就象有人會問,錢有何用一樣,我也常問自律有何用?努力有何用?自律是一定沒有得到自由的。”
阿德勒說過:一切煩惱在于人際關系,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。
人生的競技場從來就不是單項賽,你不可能獲得所有項目的高分,一切的煩惱在于人際關系。
我們是根據外界的標準進行人際交往的,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個境像的世界,我們無法不受人的影響,人際交往中重要的是貢獻和共情,我們的價值很多時候在于別人的肯定,理解別人,給別人貢獻了價值又被承認。所謂自律,很多時候是為了別人眼中的成功和美好,自己真實的要求已經悄然讓位于外界標準,當我們不夠強大時“自己”會不重要。我們在沒有得到時,會認為外界的標準是我們的目標,但當有能力審視外界的標準時,就會遺憾于我們自身仍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。
正如當錢多到可以買到錢能買到的一切時,就會感慨世上還有錢買不到的東西,而人總是為得不到的東西更向往。所以馬云會說,一個月掙2、3萬的人最幸福。而一個月掙2、3萬的都在罵。
只有我們的幸福標準不是讓別人滿意。真正讓自己滿意,除了自律,活成自己滿意的樣子,更重要的是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。自由就是不再尋求別人的的認可。但這樣是多么需要勇氣啊,無論是父母、朋友、上下級,我們很多時候都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,如果喜歡更好,哪怕不喜歡,也真正承認我們很強,很厲害,不得不服我們。否則我們的成功就沒了意義。實際上沒有人包括史上所有的圣人都無法做到讓所有人認可,我們承認別人的不同,尊重Ta們的觀點,并不代表要以Ta們為標準。
自律如果是為自己定義的目標,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成功,自律就有意義,而如果不能擺脫別人的標準,再大的成就也總有遺憾,世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,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標準,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標準。
只有我的一切是我選擇的,即使我不是別人眼中的成功,我也對自己很滿意,別人討厭與喜歡,我都能坦然面對,不起波瀾,有這樣的勇氣和氣場,自然所有的一切才會有意義。自律不能得到自由,有自己的內在標準,有被討厭的勇氣,才能得到自由。你一直有發自內心的微笑時,也會感到世界也在向你微笑。